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网络文明 > 文明家庭

孔贞运:积善行培厚德 心系家乡建设

阅读次数: 作者:郑素明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11 08:26
[字体:]

科举考试榜眼及第,官至内阁首辅,被崇祯皇帝赐予“圣裔师儒”匾额……他就是孔贞运。作为孔子的第六十三代孙,孔氏南宗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与家风传承呢?
  孔贞运(1576—1644),字开仲,号玉横,东至县葛公镇天井孔村人,孔子第六十三代孙。孔贞运出生于仕宦之家,他的父亲孔闻敕以举人副榜官四川邻水县主簿,少年孔贞运秉承父亲“我有子且多,不课读,无所事事”之训,远赴祖籍句容宗族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进入句容县儒学读书,继而入南京国子监深造,直至榜眼及第。
  1619年,孔贞运与长兄孔贞时一同供职翰林院,并以《元旦早朝》“漫道立春传太史,呼春常愿赐银蟠。微臣何幸偏承宠,供奉班行列雁鸿。”诗文相激励唱和。孔贞运职修国史,先后分纂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实录》,纂修泰昌、天启两朝《实录》,编纂朱元璋时期的《皇明宝训》,秉笔中肯,以“世太史氏”自居,真实记载了明末宫廷“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揭露了阉党魏忠贤窃权祸国的险恶用心,为明朝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1628年,孔贞运担任国子监祭酒,主管全国的教育,针对科举的弊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批准施行。首先是制定监规,提出了“重德行,以示劝惩;清饩廪,以防冒滥;复射圃,以罗英彦;清资途,以抑躁进;重师儒,以示表励;体士情,以昭渥泽。”六条主张。其次是釐剔监生,主张严格管理监生,将不守监规、僭越礼法、长期告假、年老体衰的监生清理出监,彰显严管厚爱,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理念。第三是停止纳班,将通过捐资获得监生资格的一律废除,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赞誉。第四是改革科举,不以考试成败论英雄,提出考核平时学习,以积分选拔人才,以免长才伏枥,空老黄头,因此选拔了一大批学识渊博、忠于国家的优秀人才。
  身为侍读学士的孔贞运,通过箴言、策问、馆课、讲章等方式为皇子、皇太子和崇祯皇帝授课,分别讲授朱元璋的《皇明宝训》,以及《治世养身箴》《国势人心策》《保身》《道法》《诗经》《春秋》《礼记》等经史,启发皇帝如何修身养性,治理国家,爱护人民。因此,崇祯皇帝给予褒奖,赐予“圣裔师儒”匾额,意为圣人之后,帝者之师,准许悬挂天井孔氏宗祠大门。1636年6月,孔贞运入内阁,辅佐崇祯皇帝推行安内攘外之策,宽恕复社党争,加强边疆防御,提出十二则御敌方略,并把京城的安全防御列为重中之重。
  孔贞运十分关心家乡池州的建设,尤其是地方安全与百姓疾苦。1620年协助郑三俊捐资兴建了京师建德会馆,以供家乡学子旅京栖息居住。1630年又与郑三俊共同延请显光上人复建家乡梅山寺,并亲撰《梅山寺重建宝殿序》。1636年责成安庐巡抚郑二阳将池州各地滥派里甲、加派田亩一一尽数剔除。后又将移驻芜湖的池州兵备道,重新设立在池州,以扼长江上下之咽喉天险,确保池州一方平安。同时减免池州郡邑赋税,改兑东流、建德两县漕运,极大地减轻了地方百姓负担。
  孔贞运始终秉承孔子过庭之训,诗礼传家,并对《孔子家语》进行了点评,从而成为了孔氏南宗文化的集大成者。首先是建圣祠,祭孔子。孔贞运与长兄孔贞时共捐金五百两,加上宗族捐金及利息二百两,共计七百两,于1621年8月建成圣祠祭祀孔子。其次严礼法,定家规。孔贞运将《论语》“弟子入则孝”一章演为家规,要求宗族人人警惕,做个好人,切勿少凌长、众欺寡,并要求族人遵纪守法,不辱圣门宗风。第三是修宗谱,立家训。孔贞运分别命次子孔尚蒙纂修《句容孔氏宗谱》,侄儿孔尚豫纂修《天井孔氏家乘》,制定重孝悌、重谨信、重课子、定礼仪四条家训。1635年正月,孔贞运作《与族人书》,寄本家尊长及子侄公目,并要求揭之祖先之堂,以此激励后辈。第四是积善行,培厚德。孔贞运崇尚简朴自然的生活,与长兄孔贞时共同制定《真率约》,家庭生活以一荤二素三品、来客以二荤三素五品为限,杜绝了家庭生活及人情往来中的铺张浪费。
  孔氏子孙谨遵祖训,以“圣人之后,帝者之师”为荣,奉孔贞运家训为金科玉律,成为明德之后,诗礼之庭,积善之家。其子孔尚蒙、孔尚萃以诗文著称,被誉为“建德二孔”。曾孙孔兴䆵以清廉知县闻名。六世孙孔传锡将县城孔家花园捐作儒学、县衙,被传为美谈。十一世孙孔庆奎为至德名医,悬壶济世,不取分文。十二世孙孔仁魁、孔仁甲以江南进步学生参加革命,抗美援朝,名满至德。天井孔氏子孙世袭儒学教职,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优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