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柯村村,古称“莲玉里柯村”。据史料记载,公元711年,进士出身、时任刺史的柯应诚因热爱九子山,举家定居九子山脉东麓莲玉里,繁衍后世,至今已有1300余年。如今,池州各地柯氏以及全国不少地方的柯氏皆自此迁出,为其分支。
莲玉柯氏自古就是青阳的大姓、名门望族,尤其是在九华山脉以西地区,柯氏名列“柯、吴、刘、罗”四大家族之首。
“ 粤稽柯氏之先,出自仲雍五世孙柯相之后,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柯氏。”这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莲玉柯氏宗谱》所作序的开头部分。
除范仲淹为九华莲玉柯氏写过谱序外,王阳明、湛若水、吕蒙正、王慎中、张廷玉等历史名人都曾为莲玉柯氏写过文章、诗赋和谱序等。莲玉柯氏历代先人任登仕郎(正九品)官职以上的有100多人。唐宋明清均有进士产生,人才辈出。
柯崧林,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卒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柯乔之父,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湛若水的好友,明世宗敕封其为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并诰封其妻罗氏为夫人。早年任浙江金华府武康县训导,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为河南开封周王府堵阳王教授,后辞官回乡归隐。
柯崧林回乡后,致力于塑造良好的乡风民俗,与乡里德高望重者一起制定乡规民约,每月初一、十六与不同姓氏的乡民一起“习家礼,讲族谊”,整个九华山下的乡村逐渐“成为彬彬儒雅之乡焉”。这个和谐儒雅乡风的形成,柯崧林功不可没。在他七十寿辰时,曾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大儒湛若水作诗《大行人柯子迁之乔归寿其大人云门先生七十华诞》表示祝贺;在他74岁逝世时,湛若水作文《崧林公行》深切悼念,并撰碑文《崧林公墓表》。柯崧林文学水平很高,著有《云门小集》二卷。
柯乔(1497年—1554年),字迁之,号双华,明嘉靖己丑年进士,先后师从明代大儒王阳明、湛若水。明嘉靖帝钦定陪都,新设荆西道,柯乔奉命任首任长官,除弊政、平冤狱、开集市、兴民生,铁腕治大江,修建长江和汉江大堤四千里,留下“江水溺人,咎在官吏”治理名言。德政荆西,存有“我有子弟,柯公鞠之;我有禾麦,柯公生之。柯公而去,谁其嗣之?”的千古民颂。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学堂,创造性解决用工荒问题,组织能工巧匠改造或发明新型实用工具数十种,被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筛选载入“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之中。
葡夷入侵,倭寇作乱,柯乔临危受命,文挂武帅,受诏赴闽浙,任巡海道主帅,固海戍边,率军民将葡萄牙殖民者逐出东南海疆,使其逃亡澳门。他还刊刻了陆羽《茶经》首个单行本(学术界称之为陆羽《茶经》明嘉靖版柯本),让《茶经》得以传承。他与唐顺之创造的武术阵法“鸳鸯伍”和“宋江阵”用于抗倭战斗之中,效果显著,并被其后继者戚继光、俞大猷继承并发扬光大。柯乔一生坚定践行并丰富老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王阳明曾作《双峰遗柯生乔》《咏柯乔居》等多首诗赞扬自己的学生柯乔,并赠其六字格言“立德、立功、立言”。
柯乔,是载入《明史》《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及《江南通志》等重要典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在浙江八闽立奇功,是与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一样的明代抗击倭寇和葡萄牙殖民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在九华山莲玉柯氏家族众多人才中,柯乔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其后代学习的榜样。他的儿子柯熹年继承父亲遗志,奔赴东南沿海战场抗击倭寇,曾任永宁卫经历。
柯鸣雷,字震阳,号春元,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初举孝廉方正,明万历五年(1577年)丙子科考中武举人,曾任直隶监察御史。
柯天健,字我九,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登丙戌科进士,获赠“凌阁先声”匾额,历任贵州毕节县知县,历署大定、黔西等府太守,后升刑部督捕司主事。柯天健在贵州任职期间主修《毕节县志》,深入山区了解民情,政绩斐然。他多次平反冤狱,百姓称其为“刑部柯”。
柯氏家族之所以自古人才辈出,与其注重纯洁家风建设密不可分。《莲玉柯氏宗谱》中记载着流传下来的《柯氏家训》和《柯氏家规十条》。《柯氏家训》内容是32个字:忠诚报国、尊师孝长、勤学敬业、律己清良、睦邻和谐、遵纪守章、修德戒恶、裕后前光。《柯氏家规十条》就是将家风的内容具体化,形成条文,分别是:第一条、笃忠贞;第二条、崇祖先;第三条、孝父母;第四条、睦家族;第五条、和邻里;第六条、慎交游;第七条、尚勤俭;第八条、勤生理;第九条、戒赌淫;第十条、禁穷盗。
无论是《柯氏家训》还是《柯氏家规》,都把忠贞报国放在首位,注重家族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因如此,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乐于助人在整个村庄蔚然成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