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新时代新思想

邹小信:“咱就图给乡亲们添点乐子”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杜龙菲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18 11:48
[字体:]

“春风吹开迎春花,雨洒杨柳发新芽。鞭炮声中辞旧岁,喜气洋洋过新年!”
  “好!再来一段!”2月10日,在东至县东流镇花灯展演现场,东流镇菊江社区戏迷俱乐部带来的原创黄梅戏《花灯摇》,凭借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台上表演者身着传统戏服,一招一式尽显功底,而在这一众演员中,饰演丑角的邹小信尤为引人注目,他的每一次亮相、每一个转身都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掌声与叫好声此起彼伏。
  今年76岁的邹小信与黄梅戏的缘分,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结下。9岁那年,他趴在东流镇老戏台边,观看黄梅戏剧团演出《天仙配》。那婉转的唱腔、灵动的表演,像一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了根。散场后,他凭借着对戏曲的天赋与热爱,竟将“鹊桥四赞”的唱词记了个大概,“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站在这个舞台上。”
  然而,此后邹小信的人生却经历了务农、经商等不同阶段。直到2000年后,怀揣着对戏曲的执着,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拉起二胡,踏上了追逐戏曲梦想的道路。起初,他们面临诸多难题:没有专业排练场地,缺乏完备设备……可即便条件艰苦,邹小信和伙伴们从未想过放弃。“那时候没场地,咱们就在老槐树下支摊子。”老票友蒋梅花至今记得,邹小信把家里的八仙桌搬到巷口,挂上旧床单当幕布,二胡一拉,锣鼓一响,街坊四邻便端着饭碗围过来。夏天的傍晚,邹小信踩着满地碎影,把花枪耍得虎虎生风。
  2006年10月,在菊江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的支持下,邹小信和几位退休戏曲文艺爱好者积极组织,正式成立菊江社区戏迷俱乐部。
  俱乐部成立初期,邹小信就和伙伴们说:“咱不图名利,就图给乡亲们添点乐子!”他们立下规矩:所有演出免费,节假日办专场。每一场演出,他们全力以赴、精心准备。无论是经典的黄梅戏剧目,还是紧扣当下社会热点改编的新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
  然而,命运的重击突如其来。2010年的一天,邹小信的妻子查明花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尽管经过紧急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她的双腿失去了活动能力,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邹小信的肩上。尽管如此,查明花对丈夫戏曲爱好的支持从未动摇。“她不愿意我为了照顾她就放弃自己的爱好。”邹小信回忆道,为了兼顾妻子与剧团的工作,他想出了独特的“轮椅排练法”。每天清晨,天色尚未破晓,他便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查明花来到菊江堤边,一边陪着妻子进行康复锻炼,一边抓紧时间练习唱腔。午后,他搀扶着妻子到社区活动室进行复健训练,同时耐心指导学员们学习身段动作。“每次演出前,我都带着她去户外锻炼,一天都没有间断过。”邹小信说。
  2015年,原俱乐部负责人因病去世,邹小信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新的领头人。上任之初,他就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曲目,每天坚持练曲。为了保证俱乐部正常运转,他还曾自掏腰包支付水电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支队伍逐渐走向成熟,活动形式日益丰富多样,创作了包括龙船灯表演、文南词、黄梅戏在内的多个广受欢迎的节目。
  排练间隙,邹小信对记者说道:“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一直干下去。”如今,菊江社区戏迷俱乐部有会员23人,原创剧目8个,已成为东流镇文化领域一张闪亮的名片。他们不仅为社区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多次代表社区和镇参加市、县的表演比赛,并捧回了多项荣誉,俱乐部部分演员获得了市“民生工程杯”戏曲大赛优秀奖、县“信发·丽山秀水”杯首届才艺大赛戏曲类季军等诸多奖项。十几年来,邹小信和他的团队累计开展公益演出400余场,足迹踏遍东流镇及周边地区。2024年12月,邹小信荣获“池州好人”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来坚守戏曲梦想、无私奉献的褒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