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平天湖1号桥平湖栈桥片区新景点——“平湖之心”。 记者 吴骏 摄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诗意山水”打造成“支柱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成果显著:预计接待国内游客达6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41%;国内旅游花费735亿元,同比增长12.31% 。过夜游客与入境游客增长势头强劲,分别接待448.21万人次、5.2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154.61%,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
文旅融合破圈:
从“静态传承”到“动态体验”
池州,山水皆诗意,行万里路亦是读万卷书。游杏花村,踏青石板路、嗅满园花香,循唐诗领略“牧童遥指”的意境;品青阳腔,听婉转唱腔、赏水袖翩跹,在传统声韵里感受古戏的魅力;访华龙洞,凝视岩壁纹路与古人类化石,与数十万年前先民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第一次近距离看傩戏,孩子比看动画片还入迷。”国庆期间,南京游客陈志谦专门带着家人来池州旅游,对傩仙镇的夜游活动赞不绝口。作为我市文化基因解码赋能的典型代表,这座非遗主题小镇以池州傩戏为核心,融入仙侠主题与声光电技术。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与各类NPC角色沉浸式互动,参与蹴鞠、扮演仙侠、体验傩面具制作技艺,还能观赏《傩王传奇》大型实景剧。开业一年多来,傩仙镇游客接待量已超50万人次,真正让非遗走出橱窗、融入旅途,成为游客可触摸的记忆。
今年国庆节,池州各地文旅活动精彩纷呈。贵池区九华悠仙谷景区办非遗游园会,火壶、变脸等表演搭配千盏彩灯点亮夜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青阳县屈原文化园借VR技术与楚辞展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上演灯光秀、歌舞与戏曲演出,构筑“昼夜不打烊”场景;东至县东流老街经升级改造后全新亮相,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前去打卡,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 …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文化资源转化作为文旅融合的核心抓手,通过基因解码、业态创新,积极推动各类特色文化资源从“静态传承”转为“动态体验”,让游客真正能“赏山水美景、品文化韵味”。目前,已完成青阳腔等42项核心文化基因解码赋能报告。据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科科长王泽浩介绍,我市还深入实施“山水池州”微短剧创作计划,成功征集54部剧本,推出首批48个微短剧拍摄取景地,并招引山东鑫乐影业等企业落户。目前,非遗题材微短剧《花裙彩面踏春芳》已完成拍摄;《徽山侠侣》全网话题量突破8亿次,新文旅电影《风起秋浦河》已登陆全国院线公映。从非遗活化到影视创作,池州正以多元方式探索一条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全域布局升级:
从“单点打卡”到“全域皆景”
如今在池州,“单点打卡、游完即走”的传统旅游模式,正逐渐被“全域皆景、深度游览”所取代。
“我们始终紧扣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要求,把全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以‘串珠成链’的思路重构旅游产品体系,让散落的文旅资源串成‘全域景观带’。”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长姚秉伟介绍。在空间布局上,打破县域界限与景区壁垒,以九华山风景区为核心,串联环九华山、池州主城区、沿秋浦河、环升金湖四大片区,将沿线传统村落、非遗工坊、美丽乡村、精品民宿等资源纳入全域旅游版图;在配套服务上,依托“游池州”平台,让游客一键预订门票、住宿等;在交通接驳上,开通市区至九华山、牯牛降等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以及主城区环城旅游公交线路。
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一些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以来,宠物经济、村咖、乡村游、溶洞游、清凉游等热度飙升,为全域旅游注入全新活力。
在青阳县,宠物经济正加速升温,成为当地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今年4月,“谛听九华·青阳宠物友好嘉年华”系列活动在朱备镇热闹启幕,活动创新将萌宠互动体验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成功吸引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宠物家庭、43位知名宠物达人,以及13家涵盖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宠物行业品牌齐聚。现场宠物时装秀等活动轮番上演,让“宠物经济”成功出圈。目前,该县已建成5处宠物友好营地、4家宠物友好酒店,10家A级旅游景区均支持宠物入园,贴心的服务让“携宠出游”成为池州旅游的特色标签。“景区为我们爱狗人士考虑得太周到了,山好水好服务更好,下次一定带家人再来!”国庆期间,江苏游客龚丽带着宠物在九子岩风景区游玩后由衷称赞。
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通过“非遗活化+沉浸体验+青年创意”的创新融合模式,打造了板龙巡游、黄梅戏雅韵、西游巡演、古村奇遇、创意集市等丰富多彩文旅活动,让这座千年古村焕发出青春活力。此外,一批由老旧民居改造的“村咖”,成为年轻人打卡休闲的“新据点”,上半年全市新增村咖21家,累计营收超400万元;“乡村游”焕新田园体验,贵池区马衙街道金山村打造宫猫IP,以萌趣形象串联打稻谷、烤面包、品农家火锅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土烟火,重塑乡村旅游业态;“溶洞游”探秘地质奇观,大王洞等景区借助光影科技,让古老洞穴变身奇幻乐园;“清凉游”激活夏日经济,牯牛降等景区依托高山流水打造出“天然空调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各类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200余个。从“看山看水”到“品文化、享生活”,池州正以“全域皆景”的姿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解锁“诗和远方”的全新打开方式,全市全域旅游的“乘数效应”正不断释放。
项目驱动赋能:
进一步夯实“支柱产业”根基
一个好项目,能让沉寂的山水活起来;一种新业态,能解锁游客新期待。在我市,一个个优质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新业态不断涌现,正推动着这座“千载诗城”进一步夯实“支柱产业”的根基。眼下,全市各地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热潮涌动,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青阳县芙蓉湖畔,总投资4000万元的九华文创谷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不仅盘活原芙蓉湖“禾田生态园”1400平方米闲置空间,还新建300平方米文化展示空间。“建成后,我们将通过招商推介,吸引影视文学创作、数字媒体应用、非遗传承展演等新业态企业落户,同时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及创意空间,预计可入驻企业10家,带动年产值10亿元。”青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柳说。
另一边,石台县牯牛降景区正进行闭园升级改造,全力冲刺5A级景区创建。目前,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已正式投用,停车场规模大幅扩容,车位从原有600余个增至2473个。客运索道与高空漂流项目稳步推进,商业街改造也进入收尾阶段。)“景区内总投资2800万元的山海遗珍项目也在同步推进,建成后游客可以沉浸式‘走进’古老神话场景,感受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独特生态。”牯牛降景区管理中心主任刘忠华表示,景区全面升级改造后,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增强游客体验感,更能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个个优质文旅项目,正是池州文旅业加速发展的“强劲引擎”。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张伟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共签约池州市新时代商业综合体、翠谷山庄项目、慢庄七彩木屋民宿项目等文旅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83.94亿元。1-8月份,全市文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7%,增速位列全省第2位。23个在建项目已完成投资14亿元,超时序进度5个百分点;23个计划开工项目中20个已顺利启动。“双招双引”同样成效显著,省“双招双引”平台录入文旅项目94个,计划总投资99亿元,项目个数、金额及相关增速均稳居全省前6,项目数量更是位列全市11个专班首位。这些项目涵盖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康养研学等多个领域,为池州文旅产业发展搭建起“四梁八柱”。
从文化“活”起来到全域“美”起来,再到产业“强”起来,池州文旅的每一步都踏在高质量发展的节拍上。“今年全市游客接待量预计将突破850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1000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0.83%和70.09%。”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学锋表示,将深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打造更多特色鲜明、内核强劲、积极向上的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发展全域旅游,进一步夯实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的根基,努力推动池州文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