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城乡并进 共同繁荣
— —池州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作者:记者 潘选玮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08:29
[字号:默认超大]


图为主城区清溪河沿岸航拍。记者 张延鹤 摄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乡村,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路径。
  如何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池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市更新,生活更美
  当前,池州城镇化率已突破60% ,城市发展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这既是池州面临的“发展之问”,更是必须破解的“必答题”。为此,池州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坚持人、产、城互促共进,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精致城市样板。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老旧小区改造正是贴近群众需求的“民生落点”。主城区三江明珠小区经过改造后,环境焕然一新。“从改造方案到细节设计,我们居民都能参与提意见,现在小区环境大变样,住得特别舒心!”居民徐德菊的感慨,道出了改造带来的民生温度。为让城市更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池州创新建立“两表一员”工作机制,通过“民意调查表+意见征询表”两表联动和聘请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构建起“群众点单、政府接单、社会督单”的闭环体系,确保每项民生实事都能办进群众心坎里。
  实现了“住得舒心”,池州更追求“过得惬意”。在主城区湖心路与长江南路交口处,曾是杂草丛生的拆迁腾退地,如今已蜕变为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地方虽小,但健身器材、休憩座椅样样齐全,我现在每天都来这里健身!”秋浦街道湖心社区居民胡芬晴的话语里满是欢喜。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为市民营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池州精心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以“见缝插绿、升级改造”的巧思,将一个个城市空间“ 边角料”打造成居民身边的“幸福园”,让人居环境品质在细微处不断提升。
  城市更新不仅要改善“面子”,更要做实“里子”。不同于简单的“拆旧建新”,池州在城市更新中始终注重保留城市记忆、挖掘空间价值,当前稳步推进的老(贵池)区政府地块城市更新及周边建筑改造项目便是典型代表。该项目立足池州历史城区整体格局,串联平安巷、古舜巷等历史街巷,整合现存建筑群,致力于打造集文化体验、品质商业、青年社区、城市客厅于一体的城市共生综合体。与此同时,池州正加快推进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秋浦影剧院、华泰中鑫城片区的更新改造,通过历史文化赋能与多元业态融合,实现空间与产业的“共生共荣”,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汪一伟表示,将以科学规划设计为引领,持续深化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
 筑梦田园,乡村蝶变
  在石台县小河镇的安徽中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富硒米浆的配方比对、精磨、混合与包装。“我们以本地优质富硒大米、水果为原料,靠先进工艺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开发出富硒蛋白粉、慢糖米等产品,市场反响很好。”公司副总经理孟振华介绍说,去年公司销售额约3600万元,今年目标直指5000万元。
  这样的产业活力,正是池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如何将本地“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的优质资源,以及品类多、品质优的“土特产”转化为市场认可的好产品?池州给出的答案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九华黄精、竹业、池州鳜鱼等6大特色产业,全力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平台的坚实支撑。在青阳县杨田镇乡村振兴创业园内,安徽九华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忙着打包土特产,这些“池州味道”即将搭乘电商“快车”销往全国。自2021年杨田镇盘活闲置礼堂、场馆建成创业园以来,这里不仅变身为集农耕文化展示、农特产品展销、电商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更牵头组建农特产业联盟,让“小特产”通过“大电商”实现了价值跃升。这样的产业平台,在池州并非个例。依托“山水土气”的独特资源禀赋,池州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精准筛选有基础、有潜力、有意愿的龙头项目作为核心,以“一县一业、一园一品”的差异化布局,让创业园成为乡村产业集聚的“洼地”、农户增收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宜居环境则让乡村更具吸引力。秋日的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山环水绕间,青砖黛瓦与老井古树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立体“水墨画”。更令人惊喜的是,沿途古韵十足的民居里,还植入了小剧场、夜读空间、咖啡馆等新场景。“借着和美乡村建设的东风,我们以‘千年老田吴·九华第一村’为主题,一边保护文物古建、传承历史文化,一边整治人居环境、培育乡风文明,还依托九华山旅游推出特色文艺活动,让古村落重焕生机。”老田村党总支书记吴朝华说。自“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实施以来,池州坚持“景村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三治融合”,通过抓项目、整环境、育文明、强治理,形成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格局。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内培外引’双轮驱动,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明表示,将大力推进九华黄精大健康产业集群等六大百亿级加工集群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拓展乡村振兴创业园功能,加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高质量抓好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同时健全完善覆盖全域、标准统一、运行高效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县”在出发,各美其美
  在青阳经开区的安徽意立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数台压铸机器高速运转,加工、冲压、铸型工序无缝衔接,一件件镁合金轮毂相继成形。这家高端镁合金压铸件企业,去年5月签约落户,仅用3个月便投产达效。“青阳县丰富的矿产资源、完善的镁合金产业链,能帮我们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公司总经理朱立年道出落户缘由。近年来,青阳县坚持把镁铝轻合金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宝镁项目的“龙头”引领效应,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集群、打造一个特色园区”思路,以“融带、接链”为路径,全面构建镁铝轻合金产业链、生态圈。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作为连接城乡经济的关键纽带,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池州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让县域经济“各美其美”。如今,池州各县区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贵池区加速打造高技术船舶、铜铝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东至县做强精细化工和绿色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青阳县推动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与镁铝轻合金产业深度融合;石台县培育壮大富硒乡村旅游、富硒农业、特色硒泉三大业态。各县区产业优势互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建设,则为县域经济提质扩容打开了新空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四面环山的东至县城主城区因人口密度过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破解难题,东至县将“尧东一体化”作为主攻方向,聚力建设舜城新区,推动城市发展从“山城时代”向“滨江时代”跨越,成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石台县为解决县城发展空间不足问题,贯穿县城东部的马鞍山,相继打通曙光、黎明两条隧道,加快城东片区、金钱山片区建设,县城框架全面拉开,形成一主一副两个城区的格局。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池州将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分类推进县域产业集群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同时“一县一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