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以工业之“进”积发展之“势”
— —我市“十四五”期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作者:记者 韩磊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6 08:09
[字号:默认超大]

安徽力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搓齿自动化调试。 记者 吴骏 摄

过去的五年,是池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浓墨重彩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攀升印证了发展成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2021年的586户增至2024年的755户,预计今年突破800户。2021年至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4.4%,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2% ,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7.3%… …
  五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战略定位,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高质量发展势能更加充足。
  优质主体数量大幅跃升
  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优质主体数量密切相关。优质主体数量越多,通常意味着产业竞争力越强、创新活力越足。“十四五”时期,我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各类优质主体基本实现翻番目标,为工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活力。
  在安徽力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力成”),创新与研发早已融入发展肌理。自成立以来,企业深耕轴类零件高效加工装备细分赛道,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每年拿出营收总额的6%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成功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2021年起,企业又瞄准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增长的风口,精准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机轴细分领域,实现华丽升级。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起八大系列80余种数控装备产品矩阵,拥有120余项国家授权专利,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十四五”时期,像安徽力成这样的优质主体在池州纷纷涌现,“小巨人”企业集群效应愈发凸显。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2021年至2024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103家增至214家,预计今年新增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6家增至19家,今年新增2家;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我市以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指数由“十三五”末的全省第13位跃升至第8位。
  除了创新领域持续深耕,绿色转型也成为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安徽省数字化车间、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安徽益沣石化有限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生产经营之中。“我们在危废暂存间专门配备了一级碱液喷淋塔,废气经吸收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公司总经理王春刚说。为从源头杜绝油气跑冒滴漏,企业不仅对储罐密封系统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更针对性新增全自动防爆“双路冷凝+吸附”式油气回收装置——这套装置能将生产中挥发的油气高效回收转化为液态汽油,真正实现了污染减排与资源回收的“双赢”。
  “ 十四五”期间,池州传统企业向高、向新、向绿攀登者不在少数,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由“原初重”向“高新绿”转变生动局面正加速形成。2021年至2024年,我市省级以上绿色工厂从16家增至34家,今年新增9户,特别是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了“零”的突破。
  数字赋能效应日益凸显


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智改数转”成为企业提质增效、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
  安徽广远智能电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前身为一家传统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2020年主动投身数智转型,投入2000万元打造自动化生产车间。车间内,AGV智能小车循迹穿梭,机械臂精准作业,电子大屏实时呈现全厂区生产动态。“智能化改造让生产线效率大幅提升。”公司副总经理刘观赐介绍,以金属板材折弯工序为例,智能机械臂投用后,生产线管控人员从40多人减至4人,产品合格率从80%跃升至98%。
  池州赛唯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电视扬声器、蓝牙音箱等产品,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企业。近年来,公司以数字化赋能推动产业升级,自主研发的集中管路系统成效显著。该系统仅需48秒,即可完成塑料原料从储料罐到中央除湿干燥设备的输送,再经注塑机铸型,最终将原料转化为电视喇叭成品,高效实现生产“智”变。
  “十四五”时期,我市以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引导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加大投入,持续推进企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批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特别是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作为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指导龙头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场景项目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制造业各关键业务环节深度融合,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据统计,“十四五”时期,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3000个,完成600多户企业数字化改造,打造省级智能工厂1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4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场景20个,全市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数字化研发涉及工具普及率达到76%,预计到今年年底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产业集群发展正在加速
  推动配套产业协同布局、集群发展,可激发“链”式反应,加速产业能级跃升。“十四五”时期,池州立足实际,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的路径,加快推动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今年7月,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芯电子”)成功生产出厚度仅0.3毫米的6英寸晶圆,标志着国内首条采用LDW先进工艺技术的6英寸车规级芯片及封装生产线成功投产,助力实现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国产化替代。2012年安芯电子落户池州经开区,成为全市首家半导体企业,在成长中见证了池州半导体产业发展轨迹:2016年,池州创成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20年,全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揭牌;2024年池州半导体产业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经过十余年接力发展,池州半导体产业实现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测、设备到终端的全产业链贯通,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池州新材料产业,不得不提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这个总投资148亿元的“超级工程”,是安徽省与宝武集团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构建从原镁到合金再到精深加工的全镁产业链——依托安徽宝镁的龙头优势,青阳县成功招引数十家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从原镁材料供应、镁合金生产到镁合金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为池州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新材料产业将成为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眼下,贵池船舶工业基地30余艘巨轮建设正酣。近年来,我市抢抓船舶产业绿色智能发展机遇,帮助基地引进电池、电驱、燃料等一批新能源船舶配套企业,构建“制造+服务”的生态产业链。如今,这里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几乎占了全省“半壁江山”,并朝着“建成全国内河最大的江海联运绿色智能船舶制造集聚区”总目标迈进。贵池船舶工业基地加速“扬帆出海”是我市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我市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数据显示,我市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分别从2021年的149亿元、282亿元、175亿元增长至276亿元、840亿元、280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1000亿元、320亿元。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20%,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前列。
  瞄准未来产业,我市还依托星河动力等商业航天链主企业,谋划打造江南航天城,正加快构建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产业为主体,以航天特色材料研发制造和商业航天核心零部件及元器件制造为两翼,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商业航天运载火箭制造基地、商业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商用航天特色材料生产基地的“一体两翼三基地”格局。
  面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省委“创新之问”和“三个往前赶”、市委“四个转变”部署要求,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原初重”向“高新绿”转变。“我们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工程、新兴产业集聚壮大工程、未来产业培育成长工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得更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荣华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