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地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池州市第八中学“踏地寻理社”在吴昌银老师的指导下,于5月11日至15日开展“踏地寻理,揭秘校园微气候”主题实践活动。社员们化身“气候侦探员”,用专业仪器与严谨态度,解锁校园不同区域的气候密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一、活动主题:踏地寻理,揭秘校园微气候
二、时间:5月11日-15日
三、参与人员:“踏地寻理社”全体成员
四、实践区域:小树林、篮球场、小池塘等5大典型场景
五、活动实施:
1.活动前,指导老师开展专题培训,详解微气候原理与仪器使用(如温湿度计、风速仪操作)。社员们分组明确职责:
2.组长统筹协调,记录员整理数据,观察员记录环境特征,分析员与撰写员负责成果输出。
3.物资组备齐5套测量设备、卷尺及相机,为实地探究保驾护航。
4.实地测量:5月11日16:10,各小组在操场集结后奔赴指定区域,开展多维度观测:
气象数据:每5分钟采集气温、湿度、风速,3组数据取均值,确保准确性。
环境调研:测量区域面积、建筑高度,通过抽样估算植被覆盖率,记录地面材质(水泥/沥青/草坪等)占比。
场景记录:拍摄区域全景,标注通风条件、水源位置等关键特征,为后期分析积累素材。
5.数据分析:揭秘微气候差异成因
在5月12日-13日的数据处理中,社员们发现趣味现象:
小树林 vs 足球场:
小树林气温均值高于足球场2℃,湿度高15%
成因解析:植被蒸腾水汽滞留,通风不足导致热量不易扩散等,形成“局部高温岛”,颠覆“植被越多越凉爽”的固有认知!
硬化地面(篮球场):
地表升温速率比草坪快3倍,印证“下垫面性质影响热传导”的地理原理。
六、成果展示:让发现“看得见”
5月15日,优秀调研报告在校宣传栏展出。报告以对比折线图直观呈现数据,结合地理原理分析成因,并提出增加透水铺装、优化植被布局等校园微气候改善建议,彰显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
七、活动价值:不止于数据的收获
“当亲手测出小树林的‘高温秘密’,才真正理解‘下垫面’与‘通风效应’的关联。”社员冯同学感慨道。
本次活动实现三重目标:
✅ 知识落地:将课本中的气候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案例
✅ 能力提升:90%社员掌握仪器操作与数据分析方法,团队协作效率显著提高
✅ 情感升华:85%社员表示“开始主动观察校园环境细节”,探索地理的兴趣持续升温
八、反思与展望
活动虽圆满收官,亦积累改进经验:
设备升级:计划引入高精度传感器,提升数据准确性
管理优化:下次活动将增设“学生导师”辅助指导,确保分组实践有序
成果转化:拟将改善建议提交后勤部门,推动校园微气候优化纳入规划
地理教育不止于课堂,更在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慧眼发现科学。期待更多学子加入实践行列,让知识在探索中焕发活力!
九、活动精彩瞬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