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池州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池州市第八中学 > 劳动教育

池州八中开设劳动基地,社团带动教育与实践活动

阅读次数:170 次 来源:池州市第八中学 发布时间:2025-04-02 09:24
【字体大小:

一、池州八中开展系列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创造,懂得珍惜池州八中近年来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握正确的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统筹推进五育融合发展的机制,协调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育学习形式采用视频观看(大国工匠、节日竞赛)写读后感、板报先进人物或集体事迹宣传、班会课主题讨论、先进人物进校园如劳模讲座等。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美化绿化卫生清扫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劳动课程常态化机制,形成校园特色劳动文化。结合我校实际,“陪读生多,住宿生少”的校情,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定期开展家庭生活技能比赛、周末假期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开设劳动基地

劳动教育计划:通过学校社团平台推动劳动实践活动,在校内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初步设想选址,1.校北外环运动场外侧地块,2.8号宿舍楼前西侧为劳动实践基地

 

建设目的  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进行基地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劳动教育与文创娱乐于一体的劳动教育乐园。本着传承耕读文化,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为目的,让学生亲近大地、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亦耕亦读,通过开设快乐耕读园研学教育基地的建设,让劳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涵育学生劳动观念、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   通过对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推进五育并举,劳育健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同时助力学校创设劳动教育特色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以达“劳动育美,劳动育德”的目的。  

设计过程  初拟劳动园区命名为“乐耕园”,并将之规划为三个部分,包含知园、蔬园、果园三个园区,通过作物科普、果树、蔬果栽种等几个方面,补充完善学生的劳动知识,助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1.知园

知园为第一个区域,主要为学生科普作物生长的奥秘。通过传播农耕文化相关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让他们学会尊重劳动成果,了解农耕文化在中华传统文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设置植物生长科普箱,此区域对各类农作物、植物进行了科普,并介绍了植物生长的九大因素,包含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料、通风、工耕、水、药物防治等,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设置时令长廊区域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介绍,并展示相应的诗歌和适合栽植的农作物,以此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每一个节气都与自然现象有关,并和人类生活息息相连。

2.蔬园

  

蔬园让学生体会耕作乐趣并收获喜悦。此区域可以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作物生长过程以及四季变化,深刻体会粮食(蔬菜)的来之不易,对延续传统种植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蔬菜种植区   

配合劳动课程,让同学们记录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将观察结果集结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蔬园记录》手帐。

2)工具间   

蔬园设置了工具间与操作台,方便教师在此讲课,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更能让同学们理解,也能让劳动教育的知识深入同学们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作物成长日记   

蔬园中设置了一处作物成长日记观察墙,每一次上完劳动课程,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在这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比,让同学们明白植物生长的过程。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3.果园  

通过在果园中栽培桃树、李树、桑树和橘树,寄寓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愿景,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品味果实奥秘、感受时光韵味、体验自然美好的绝佳场所。  

通过建设耕读研学教育基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基本道理,做到“知行合一,野外课堂”,从而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池州市第八中学

2025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