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市委书记朱浩东赴北京、天津走访有关企业和协会,对接项目合作事宜,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市领导史孺牛、何刚,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池州高新区负责同志分别参加。
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朱浩东详细了解集团战略定位、业务板块及发展方向等情况,并与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文峰座谈交流。朱浩东表示,池州战略机遇叠加、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突出、发展空间广阔,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对接交流,以试点先行为基础,在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文峰代表集团对朱浩东一行前来考察表示欢迎,他表示,将充分发挥集团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布局和池州发展需求,找准双方合作契合点,携手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朱浩东与协会党委副书记范顺科进行深入交流,对协会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池州发展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池州大力培育壮大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希望双方深化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协会平台作用,在镁基、铜基、铝基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及对接龙头企业等方面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共同推进池州有色金属产业做大做强。范顺科代表协会对朱浩东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池州有色金属等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他表示,将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围绕发展规划、平台建设、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池州交流合作,助力池州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班工作】
1月2日-16日,市营商环境办调度推进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办理工作。
1月9日,市营商环境办赴相关县区核实督办企业诉求办理工作。
1月13日,市营商环境办参加市“两会”有关保障工作。
1月14日-15日,市营商环境办梳理汇总上报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涉及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1月17日,市营商环境办研究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
1月20日-22日,市营商环境办做好2024年新兴产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第三方现场核查工作。
【县区动态】
贵池区:招商赋能构筑区域发展“强磁场”
2024年,贵池区坚持把“双招双引”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持续发起项目“引建”攻势,加强项目服务保障,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制造业项目40个、占比66.7%,沪苏浙项目38个、占比63.3%。
拓展招商“朋友圈”。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283次,累计接待客商412批次,开展各类座谈会、联谊会、推介会等系列主题活动20场次,集中签约产业项目43个、基金合作项目6个、金融服务项目2个。
竞逐产业“新赛道”。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链式发展,瞄准中国500强、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摸排梳理重点招商项目50个,更新完善《投资贵池重点招商项目汇编》,推进延链补链强链。
织紧驻外“招商网”。在南京、杭州、常州商协会设立“双招双引”驻外工作站基础上,组建上海、深圳、杭州、苏州4个区域双招双引工作站,选派9名年轻干部脱产驻点招商,建成“3+4+5+n”招商工作体系。建站以来,累计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活动165天。
深耕服务“软土壤”。完善“‘贵’在服务”工作机制,围绕服务人才、服务企业,及时解决项目推进各类问题46件,为33家企业高管申办绿卡57张,给予180余名持绿卡外来企业负责人年度免费健康体检。
东至县:“三化同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去年以来,东至县多措并举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着力打造知识产权高品质服务,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激活创新发展“源头活水”,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品牌培育“精细化”。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分类指导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鼓励企业不断提升商标品牌含金量和影响力,开展“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持续打造知名品牌,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0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家企业成功入选2024年安徽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名单。
成果转换“资本化”。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积极推动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加快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共办理商标质押12件,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24%。
监管保护“常态化”。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指导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强化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开展商标专用权规范使用、商标代理机构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成功获批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成为安徽省10个县域试点之一。
【部门传真】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持续推进工程项目审批
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作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振市场信心的有效抓手,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强化业务协同,规范审批管理,压减审批时限,不断提高企业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
加快审批事项标准化。开展工程审批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定《池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清单(2024版)》,将77个行政审批事项、5个市政公用服务等事项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确保事项清单外无审批,实现全流程、全事项审批。制定9类“主题式”、“情景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做到全市“一张清单、一套标准、一个时限、一套流程”。
加强审批流程规范化。统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服务事项的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要素,细化量化受理审查标准,实现同一事项在全市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行审批“日清月结”制度,加强不规范审批行为监管整治,所有审批事项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线上审批,2024年审批项目717个、办件3524件,从项目立项至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平均审批用时45天,较2023年减少10天左右。
推进项目申报便利化。从工程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开始介入,提供全流程“智慧申报”“帮办代办”等辅助申报方式,提高企业咨询、查询、填报、反馈等办事便利度。持续优化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提高数据共享质量,深入推进联合验收、联合审图、分阶段施工许可、告知承诺等改革举措,切实提高审批服务效率。2024年通过工改系统办理联合验收项目294个,告知承诺办件138个,帮办代办项目256个,企业满意度100%。
市税务局:创新推出“惠残服务一件事”
去年以来,市税务局创新推出“惠残服务一件事”,实现残疾人办证惠享一码通、一次办,目前已为560户残疾人个体户补充办理了个人所得税备案,备案面由低于10%提高到98%,为应享未享企业及个人办理退税73.6万元,超额完成残疾人就业任务。
上线“惠残码”,业务“集成办”。在全省率先试点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在安徽省政务服务网上线,主动对接市数据资源局、市残联,联合开发“惠残码”,一码通办15个事项,涵盖残疾证线上办理、变更、补贴领取、个人所得税减免备案等功能事项。
专员“到一线”,群众“熟练办”。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充分发挥残联系统社区专员、税收网格员作用,深入残疾人家中和所在单位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操作辅导,截至12月底,通过“惠残码”获取优惠政策、办理备案、获取就业信息等共1096人次。
创新“惠残享”,政策“精准办”。通过残联提供的残疾证发放、残疾人就业等数据,建立模型,与税收征管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摸清企业招录残疾人员及残疾人创业享受税费优惠情况,查找应享未享数据,通过征纳互动等平台精准推送信息,安排业务骨干上门辅导更正以前年度申报表,办理更正申报并申请退税。目前共享数据37012条,比对发现应享未享疑点946个,精准推送信息4855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435户次。
共建“助残点”,部门“协作办”。联合残联部门加强对集中安置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联席会议、定期复核等制度,加大对就业残疾人在社保、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保障力度,通过残疾人就业管理和残疾人上岗考勤等信息共享,从源头防范“挂证”、“挂社保”等问题。
【他山之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 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
该区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优势,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实行监管流程再造,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一是构建“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差异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健全区域监管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将涉及重大生产、运行安全的监管对象划分为Ⅰ类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其他划分为Ⅱ类企业实施常规监管,以此为基础进行ABCD四级评价,同时将经营信用情况作为企业评级调节指标,对评价高的企业降低检查频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评价低的企业强化执法整治。二是打造“综合查一次”检查机制,统筹提升执法监管效果。建立跨部门检查统筹机制,推行检查行为计划化、检查次数集约化、检查标准统一化、检查过程规范化,避免交叉、重复、多头检查,减轻企业负担,提升监管效果。三是推行非现场“无感”监管手段, 技术应用实现闭环监管。加大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聚焦生产、城市运行、生物、食品等重点安全领域,实施重点突破,问题发现率由10%提升到80%,访企次数大幅降低,初步形成了“监管数据多源汇聚、问题线索智能筛查、违法行为及时处置”的闭环监管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