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护碧水蓝天 绘绿色画卷

作者:记者 徐婷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7 08:14
[字号:默认超大]


图为石台县矶滩乡大龙湾,秋浦河两岸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记者吴骏摄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
  一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生态建设由外部约束向内生动力转变。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浓度排名全省第3。优良天数比例82.9%,同比上升0.5%。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为3.3308,排名全省第2;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更是达到100%。同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精准治污,守护生态底线
  在主城区百荷公园,过去每到夏秋季节,蓝藻便频繁爆发,水体浑浊不清,还散发异味。如今却流水潺潺、岸绿景美,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来此漫步休憩。
  “去年年底,我市启动‘底泥洗脱’清淤工程,专门对百荷公园水体开展内源污染治理。”池州市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能力提升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马宇星介绍,与传统清淤侧重“清泥”不同,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精准“清污”。通过过滤湖底沉积淤泥,湖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体透明度从原来的不足20厘米提升至70厘米。洗脱后的污泥经密封罐车运至郊区,再经压滤作业形成泥饼,最终被用作绿化种植土,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蓝天、碧水、净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指标。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在大气治理领域,实施空气质量改善提升行动,推进涉气企业专项治理,加快钢铁、水泥超低排放改造,推动重点企业门禁系统联网监管;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常态化监测入河排污口,累计监测614次,整改问题14个;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推进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溯源和整治,完成58家重点单位周边土壤监测,治理省级及以上农村黑臭水体7个,建成9个“无废细胞”。
  为确保精准治污落地见效,我市同步构建生态环境“线上+线下”协同监管体系,以更严密的监管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在东至县,当地公安机关搭建起“局领导牵头、派出所所长主抓、社区民警落实”的三级“生态警长”责任架构,24名“生态警长”与15支生态巡逻队穿梭于青山绿水间,常态化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在池州市入河排污口可视化管控平台,池州境内入河排污口情况实现“一屏掌握”,为水环境监管提供精准支撑。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68起,移送公安机关4起,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生率同比下降20%,监管震慑作用持续凸显。
  生态修复,厚植绿色底色
  在青阳县乔木乡金山村,曾经荒芜的保运矿业闭坑矿山正经历一场华丽蜕变。这片占地150亩的废弃矿坑,如今被5.6亿元投资“唤醒”,转型为智慧笼养蛋鸭项目用地。“这里有光伏供能、自动净水等高科技加持,妥妥的‘金蛋’项目!”青阳县山桥生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汪迎春介绍,该项目年产值可达1.1亿元,利润2700万元。
  双赢采石厂摇身一变,成为逐梦苍穹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华亚矿区240亩露天采坑即将变身康养旅游胜地,规划打造民宿与康养项目……近年来,我市通过场地整平、危岩清理等措施,消除原矿山开采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宕底栽种绿植等方式开展矿区绿化,修建节排水设施,重塑山清水秀的地貌景观。同时探索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径,巧妙地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相结合,通过“生态修复+航天基地”“生态修复+文旅康养”“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等模式,成功修复矿坑土地1302亩、利用土地1450亩。
  尽管天气转凉,石台县白鹭湾公园依旧游人如织。“白鹭湾公园位于秋浦河北侧,因常有白鹭聚集而得名,原先这里是个废弃沙场,经常灰尘漫天。”石台县仁里镇金钱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叶有根介绍,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了生态停车场、游园步道、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昔日的废弃沙场已变身山清水秀的生态公园。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编制完成《池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 2035年)》,谋划形成6项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15个项目领域,124个生态修复项目组成的三级工程项目体系。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完成营造林37.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4%;实施10个省级森林质量提升示范片项目,建设面积1.72万亩。加强湿地智能化监管,建成十八索、秋浦河源、江豚保护区(池州段)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优化升金湖智慧监管系统。
 向“绿”而行,激活发展动能
  东至经开区安徽益沣石化有限公司中控室内,电子屏实时显示能耗及排放数据。作为一家从事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过去开展巡查时往往依赖人工检查与经验判断,不仅费时费力,还效率低下,现在通过数字技术,能精准监测每台设备、每条生产线的能耗峰值,及时进行优化调度。公司总经理王春刚告诉记者,公司还积极推行产品碳足迹核算,实施节能降碳技改,建立绿色采购制度,通过全链条数据管理,实现能耗降低13.8%、作业效率提升22%、运营成本下降4%,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达100%。日前,该公司获评2025年安徽省绿色工厂。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将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目前大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绿色’新型技改,‘一企一策’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严格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和能耗反向约束机制,对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节能降碳改造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经济运行中心主任汪涛表示。除了努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市正聚力发展以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商业航天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
  安徽鸿叶集团智能竹制品产业园车间,每天可生产500万支竹吸管。公司每年20亿支的产量,可减少1万吨塑料使用、6万吨碳排放。去年,安徽鸿叶集团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正式发布,让“池州智造”走向世界。“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将一根根毛竹‘吃干榨尽’,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提升。”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德震介绍。
  池州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天然宝地,已打造九华黄精、竹业、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食用菌和茶叶为代表的知名特产,当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未来还将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在富硒产业发展、以竹代塑、做活水经济等优势领域打造改革品牌,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动力,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多维度、多层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池州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涂闯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